Search


Top 7%?

自從統計處出了最新的數字,有不少平台都把那些數字...

  • Share this:


Top 7%?

自從統計處出了最新的數字,有不少平台都把那些數字用不同方式的手法大事宣揚一個訊息:香港貧富懸殊非常嚴重。

今天我看見有幾個Analysts午飯時間圍在其中一張枱熱烈討論一篇有關個人及整體家庭收入排名的報道:「全港1成家庭年收入過百萬 你的人工全港排第幾?」他們的談話內容大致是飄飄然地覺得他們一畢業已經是香港的最高7%收入群,然後又覺得他們可以在三五七年之間飛黃騰達。

目中無人。錯重點。那一刻我只能苦笑。

「銀行幾時請埋啲咁幼稚嘅analysts?」

當然,他們想什麼,第一不關我的事;第二如果在投資銀行工作教了我一樣知識的話,最重要的一定就是不要開罪別人,內部的和外部的也一樣-- 別以為他比你年青好幾年你就可以欺負,難保幾年之後他是你的上司。所以我當然沒有去刺穿他們幻想的泡沫,畢竟還需要像我當年這樣的新血為人工而拚命。

簡單來說,他們在幻想眼前一百個人之中他們已經是最高收入的七個人。但這個統計只是包括現時全港逾341.9萬名打工仔,換句話說,全港有多於一半的人不是打工仔。而打工並納稅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有錢人,而是每天也要為五倒米折腰的普通人。全香港這麼多高收入人仕,你真的覺得自己月入高於六萬元已經是全香港最cream of the crop的廿四萬人?輕輕一數,全港的醫院和私家醫生,中上環的律師,一大班高級公務員及官員,賣保險理財產品年薪過百萬什麼round table的才俊,還有這麼多不同銀行和專業人仕公司每一層樓也一定有一半月入多於六萬-- 我真的很懷疑這廿四萬數字的真確性。

全香港不被納入稅制的四百多萬人,生活困苦的當然不少。但當中其實真的有很多已經上岸。香港沒有capital gain tax,有很多人股票債券收息物業收租月入百萬也不被計算在內。高手在民間,不少大我只幾年的師兄師姐早年炒樓炒股票炒的士牌達至所謂的財務自由的大有人在,根本沒有月入和薪俸稅可交。甚至那些上一代賣quota的廠商富二三四代根本從頭到尾沒有被納入過稅制之內-- 不需要private banker教也知道可以不用出糧然後把洗費全都book左公司𥚃就可以。

平日放假如果留港消費的話你就會發現周末很多人排隊的食肆其實平日有很多人排隊!不需要工作但高消費能力的一群其實可能是香港的大多數。我們這些用時間換取月薪的人已經非常悲哀,他們還因為比別人多那一點點月薪就自我感覺良好...我只能引用江總的名言:「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很多大概會説,不是每一個人也含著金鎖匙出世,這個我當然明白,因為小弟也不是。起跑線$60,000當然可觀,但值博率已經越來越低。但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年代已經不一樣,為投資銀行賣命的ROI變得不值一曬;前途也非常有限,計起NPV比只幾年以前已經低了很多:2010畢業當年SFC新開MT出價$17,000,商業銀行的MT收$20,000;反觀2016年HKMA開MT出$40,000,我一些中大學mentee跟我分享說商業銀行MT也提價至平均$30,000;但同期大投行的Analyst起薪點依然停留於大概$60,000,花紅、補貼及福利更有減無增。競爭和工作量越來越大,學到的和支援卻越來越少。

慶幸自己的幸運還可以,但因為這一個收入而沾沾自喜未免太可笑。還有,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提高全港的入息中位數,改變普遍香港人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在J自己比人高一點點的月薪。你極其量只是賣時間賣得比較貴的蟻民。如果當年帶我入行的前輩還在的話,他也許會循循善誘地教導這些新血並且並重複他當年勸教我的至理名言:「Hayden, if you wanna survive, always remember-- you are just a piece of shxt until you get your ass out of here.」

福布斯排行榜也不會計月薪而是net worth。真正的有錢人收$1月薪就已經足夠。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出生於黑色星期一前夕, 畢業於後金融海嘯年代; 既不才亦不俊的85後爛頭
View all posts